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各司局、各派出機構、各直屬單位、大興安嶺集團: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推動全國林草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我局編制了《林草中藥材產業發展指南》(見附件),F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特此通知。
附件:林草中藥材產業發展指南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
2022年2月24日
附件
林草中藥材產業發展指南
前言
隨著人們對健康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對高品質中藥材的需求越來越大。發揮林草資源優勢,通過生態種植、野生撫育和仿野生栽培等生態培育方式生產中藥材,可提供安全、高效、綠色、有機的優質藥材,滿足社會對高品質中藥材的需求。
林地、草地是絕大多數藥用植物的自然繁衍地,利用林草資源發展中藥材產業,潛力巨大,優勢明顯。第一,利用林下土地資源生產中藥材,不與糧爭地,契合國家關于耕地“非糧化”“非農化”的要求。第二,林草中藥材生長環境條件優越,極少受過 農藥、化肥、除草劑等污染,空氣質量優良,具備培育綠色、有機中藥材的天然優勢。第三,林草資源生境豐富多樣,可滿足多種生態特性藥材的生長需要。第四,林草資源多分布在邊遠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中藥材產業,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國家林草局高度重視發展林草中藥材產業。2019年,國家林草局、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意見》,要求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大力開發中醫藥與森林康養服務相結合的產品;加強森林康養食材、中藥材種植培育,森林食品、保健品等研發、加工和銷售。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林草局等10部門聯合印發《關于科學利用林地資源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要求積極探索林藥、林菌等多種森林復合經營模式,有序發展林下種植業,并明確了用地等支持政策,推動林下中藥材生態培育等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2021年,國家林草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發展規劃綱要》,將林草中藥材列入優勢特色產業重點項目, 提出了林草中藥材生態培育的規劃目標和重點任務。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要求,大力發展林草中藥材產業,制定本指南。
第一章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堅決維護生態安全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利用林草資源,充分發揮其生境優勢,以中藥材生態培育為核心,建設林草中藥材種質資源保護、良種繁育和種植基地,推進藥材生產加工及儲藏物流等配套服務體系建設,打造獨具特色的林草中藥材產業體系,形成林間、林下、草地產藥,以藥養林養草的良性循環,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保護優先,合理利用。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以不采伐林木、不破壞地表森林植被、不改變林地用途、不污染環境為前提,優先實施人為干擾較少的培育模式,嚴禁毀壞林地、草地和森林草原植被,實現嚴格保護與合理利用緊密結合,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堅持因地制宜,科學發展。根據林草資源的區域性氣候、土壤和水資源條件,以道地藥材為主體,選擇適宜的藥材種類,采用合理的培育模式,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形成生產規范、產品優質、規模適度的林草中藥材生產體系。
堅持市場主導,融合發展。遵循市場規律,對標市場需求,合理確定品種和規模。構建良種擴繁、種植加工、倉儲物流相匹配的中藥材產業鏈,有效對接中藥大健康產業特定需求。
堅持綠色環保,規范生產。嚴格管控化學農藥、化肥等投入品使用,加強生產技術、流程、環節等規范與管理,保障中藥材質量安全。
第二章重點任務
一、加強資源保護
嚴格遵守《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森林法實施條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國家級公益林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嚴格保護野生藥用生物資源,根據資源種類和分布情況,保護種質資源及藥材產區生態環境?茖W選育品種,杜絕外來有害生物。加強投入品管理,強 化綠色生產。
二、建設生態培育基地
根據區域地理環境、植被類型、氣候土壤條件、生境特點,推行林草中藥材生態培育,選育優良品種,分區域按品種建設林草中藥材生態種植、野生撫育和仿野生栽培基地。選擇適宜的藥材種類,采用適合的生產方式和技術模式,嚴控肥料、農藥等投入品使用,生產質量安全、有效、穩定可控的綠色或有機中藥材。
三、建設產地初加工與倉儲物流基地
依據區域藥材生產規模、種類及產地加工要求,兼顧區域經濟和交通狀況,在林草中藥材主產區,分區域建設藥材產地加工與流通基地。建設規模適度的藥材初加工、倉儲、物流(集散市場)場區及其配套設施,配置相應的生產設備和機具,保證所產藥材得到及時加工和收儲,方便銷售和運輸。
四、完善產業服務體系
順應林草中藥材產業發展需要,提供生產技術、信息、質量檢測等服務。技術服務包括:承擔技術開發、提供技術支持、組織技術培訓,對種子種苗、農藥、肥料等投入品進行質量把關等;信息服務包括:提供區域擬生產藥材的社會需求信息,輔助決策(生產品種及規模),收集、發布區域產品信息,輔助銷售等;質量檢測服務包括:對區域所產藥材質量進行檢測,制定林草中藥材質量標準,提供藥材生產質量溯源服務等。
第三章生態培育
一、培育方式
(一)生態種植。在維護森林、草原生態功能的前提下,在已經郁閉成林的人工林等人為干預形成的較為穩定的生態系統內種植中藥材,禁用化學農藥和化學肥料等可能污損環境或影響藥材品質的投入品,應用生態學原理和現代技術,培育綠色優質中藥材。
(二)野生撫育。利用存有一定數量野生藥用生物種群的原生自然生態群落,在維護其生態功能的前提下,根據藥用生物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及群落生態環境特點,采用科學技術措施對群落進行保護、撫育,使其藥用生物種群恢復或壯大,藥材產量和品質提高,使其資源量達到具有經濟利用價值的水平。確定合理的利用周期、適宜的采收方法和采集強度,生產質量近似于野生的藥材。
(三)仿野生栽培。在適于某種目標藥材生長的原生或類似環境中,若目標藥材較少或沒有分布,可以采用適宜方法栽培目標藥材,使其生物種群個體數量達到適合規;a藥材的水平,并模仿野生藥材的生長條件進行撫育管理,培育質量近似野生的藥材。
二、培育模式
(一)林藥混作模式。利用林下或樹體及空間資源培植中藥材。宜種植具有一定耐陰性的種類,可采用生態種植、野生撫育或仿野生栽培生產方式。
(二)林藥間作模式。利用林下空間間作培植中藥材?捎糜诮洕、用材林,幼林期林地光照充足,適宜間作多種藥材,成林后林地光照減弱宜間作具有一定耐陰性的種類,可采用生態種植或仿野生栽培生產方式。
(三)藥草混生模式。在不開墾草原、不破壞原生植被前提下,增補或引種藥用植物培育中藥材,適于多種中生旱生陽性藥用植物種植,可采用仿野生栽培或野生撫育生產技術方式。
(四)藥草間作模式。藥用植物與牧草等草本植物帶狀間作種植栽培中藥材,適于絕大多數藥用植物種類,可采用生態種植或仿野生栽培生產方式。
(五)藥用林木栽培模式。利用林地資源培育喬木、灌木、竹子等藥用植物生產藥材,藥用部件包括根、莖、枝條、樹皮、樹葉、樹脂、花、果實及種子等?梢环N單獨栽培,也可多種間作種植,可采用喬灌木復層種植,林冠上層為喜光的藥用喬木,中下層為耐陰性藥用小喬木、灌木或草本?刹捎蒙鷳B種植或仿野生栽培生產方式。
(六)資源綜合利用模式。利用林木根、莖、枝、葉或廢棄木料、樹皮等材料培育中藥材。適于培育寄生性藥用植物、藥用菌物或藥用動物,可采用仿野生栽培的生產方式。
第四章區域布局
一、區域劃分類型
以區域性氣候、土壤和地理環境條件為基本要素,以林草資源分布及群落特征為重要條件,以區域性社會經濟水平和歷史形成的藥材產區狀況為參考要素,兼顧林草管理體系,將全國劃分為9個林草中藥材生產區,包括大小興安嶺林區、長白山林區、三北防風固沙林草區、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區、黃淮海地區林區、長江中下游地區林區、云貴川地區林草區、嶺南地區林區、青藏高原林草區。
二、生產藥材種類遴選
按以下原則遴選可生產的藥材資源種類:一是選擇區域內自然分布的種類,或引種栽培多年且藥材質量優良的種類;二是選擇市場需求的種類,所選種類應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藥典》)或地方政府頒布標準收載,或被現代本草典籍記載且其藥材、提取物或衍生品須有市場流通;三是選擇可在林區或草原適度規;a的種類;四是優先選擇道地藥材種類。
(一)可進行生態種植的種類。一是區域內有適合生長的氣候、土壤及人工林地、人工草地等資源;二是具有成熟的適度規;a技術;三是具有較高經濟價值和較大社會需求。
(二)可進行野生撫育的種類。一是區域內有一定野生資源蘊藏量;二是適合進行野生撫育;三是具有經濟價值和社會需求。
(三)可進行仿野生栽培的種類。一是區域內有自然分布,或具有適合生長的氣候、土壤及林草土地資源;二是適合采用仿野生栽培技術進行適度規;a;三是具有一定經濟價值和社會需求。
三、主要生產區布局
(一)大小興安嶺林草中藥材生產區
1.區域自然環境:地處黑龍江省北部和東北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包括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兩個林區。屬中溫帶、寒溫帶季風氣候,土壤類型主要為漂灰土(棕色針葉林土)和暗棕壤(暗棕色森林土和灰色森林土),植被為寒溫帶針葉林和溫帶針闊葉混交林。
2.主要藥材資源:
(1)《藥典》收載種類:人參、防風、五味子、龍膽(龍膽、條葉龍膽、三花龍膽)、平貝母、細辛、關黃柏、刺五加、赤芍、黃芩、黃芪(膜莢黃芪)、桔梗、苦參、玉竹、白鮮皮、黨參、白薇、威靈仙、苦杏仁、山楂葉、穿山龍、遠志、升麻(興安升麻、大三葉升麻)、紫菀、秦艽、南沙參(輪葉沙參)、白附子、百合、徐長卿、草烏、地榆、天麻、豬苓、綿馬貫眾(粗莖鱗毛蕨)、槲寄生。
(2)其他典籍記載種類:金蓮花、返魂草、滿山紅(興安杜鵑)、關蒼術、纈草(北纈草)、手掌參、龍牙楤木。
(3)引種栽培藥材:水飛薊、牛蒡子、雪菊、月見草等。
3.可生態種植藥材:人參、平貝母、細辛、龍膽、赤芍、防 風、關黃柏、五味子、黃芪、桔梗、黃芩、玉竹、白鮮皮、金蓮花、返魂草等。
4.可野生撫育藥材:關黃柏、五味子、刺五加、赤芍、玉竹、黃芪、草烏、苦參、穿山龍、升麻、紫菀、白鮮皮、威靈仙、白薇、地榆、山楂葉、綿馬貫眾、金蓮花、返魂草、滿山紅、關蒼術、纈草、龍牙楤木等。
5.可仿野生栽培藥材:人參、五味子、關黃柏、刺五加、防風、黃芩、桔梗、白鮮皮、赤芍、黃芪、苦參、玉竹、升麻、威靈仙、白薇、綿馬貫眾、金蓮花、返魂草、手掌參等。
6.生產模式:林下宜采用林藥混作模式。
(二)長白山林草中藥材生產區
1.區域自然環境:地處黑龍江中南部,吉林和遼寧東部地區,包括長白山脈范圍內的林區。屬中溫帶季風氣候,土壤類型主要為暗棕壤,植被為溫帶針闊葉混交林。
2.主要藥材資源:
(1)《藥典》收載種類:人參、平貝母、龍膽、細辛、關黃柏、刺五加、五味子、黃芪(膜莢黃芪)、赤芍、黃精、玉竹、黨參、益母草【茺蔚子】、遠志、紫花前胡、白屈菜、白頭翁、草烏、升麻、淫羊藿(朝鮮淫羊藿)、仙鶴草、北豆根(蝙蝠葛)、穿山龍、槲寄生、天麻、綿馬貫眾、石韋(有柄石韋)。
(2)其他典籍記載種類:返魂草、金蓮花、接骨木、高山紅景天、東北紅豆杉、蛇足石杉、龍牙楤木、寬葉杜香、大葉小檗等。
(3)引種栽培藥材:西洋參、紫蘇、牛膝等。
3.可生態種植藥材:人參、西洋參、細辛、五味子、平貝母、赤芍、龍膽、白鮮皮、玉竹、桔梗、淫羊藿、升麻、金蓮花、返魂草等。
4.可野生撫育藥材:關黃柏、五味子、刺五加、北豆根、赤芍、紫花前胡、白屈菜、白頭翁、黃芪、玉竹、穿山龍、草烏、升麻、淫羊藿、仙鶴草、綿馬貫眾、石韋、金蓮花、返魂草、接骨木、高山紅景天、東北紅豆杉、龍牙楤木、寬葉杜香、大葉小檗等。
5.可仿野生栽培藥材:人參、西洋參、五味子、關黃柏、龍膽、黃芪、赤芍、升麻、桔梗、刺五加、白鮮皮、黃精、玉竹、威靈仙、淫羊藿、穿山龍、白頭翁、草烏、遠志、紫花前胡、綿馬貫眾、金蓮花、返魂草、龍牙楤木等。
6.生產模式:林下宜采用林藥混作模式。
(三)三北防風固沙區林草中藥材生產區
1.區域自然環境:東起黑龍江、吉林、遼寧西部地區,西至新疆自治區,囊括內蒙古全境及寧夏大部、甘肅河西走廊和河北壩上地區,區內分布陰山、賀蘭山、祁連山、阿爾泰山、天山及昆侖山等山脈。東部和西北部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西南部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土壤有栗鈣土、棕鈣土、灰鈣土、灰漠土和灰棕漠土等多種類型,植被有半干旱、干旱和荒漠草原以及荒漠等多個類型,山地則分布針葉林、闊葉林或針闊葉混交林,人工林 絕大多數為防風固沙林。
2.主要藥材資源:
(1)《藥典》收載種類:甘草、麻黃、桔梗、防風、黃芪(蒙古黃芪)、黃芩、柴胡、赤芍、蒼術、知母、苦參、白鮮皮、玉竹、黃精、遼藁本、款冬花、遠志、黨參、菟絲子、王不留行、牛蒡子、蒲公英、枸杞子【地骨皮】、肉蓯蓉、郁李仁(郁李、歐李、長柄扁桃)、苦杏仁、桃仁、大棗、沙棘、紫草(內蒙紫草、新疆紫草)、銀柴胡、天山雪蓮、伊貝母、威靈仙、草烏、翻白草、香加皮、地榆、茵陳、白頭翁、百合(細葉百合)、萹蓄、葶藶子(獨行菜)、委陵菜、瓜子金、蒼耳子、漏蘆、老鸛草、益母草【茺蔚子】、旋覆花【金沸草】、蒲黃、蘆根、車前子、蒺藜、阿魏、西河柳、鎖陽、羅布麻葉、甘松。
(2)其他典籍記載種類:金蓮花、香青蘭、華北藍盆花、珠芽蓼、百里香、墓回頭、百蕊草、補血草(二色補血草、大葉補血草)、馬藺子、手掌參、一枝蒿、異葉青蘭、高山紅景天、苦豆根(子)、沙冬青、胡桐淚、沙棗、駱駝蓬等。
(3)引種栽培藥材:紅花【白平子】、北沙參、牛膝、板藍 根、雪菊等。
3.可生態種植藥材:甘草、黃芪、枸杞子、肉蓯蓉、郁李仁、苦杏仁、桃仁、大棗、麻黃、防風、蒼術、赤芍、黃芩、柴胡、黨參、白蘚皮、桔梗、款冬花、苦參、蒲公英、秦艽、紫草、天山雪蓮、伊貝母、金蓮花、香青蘭、華北藍盆花、手掌參、紅花、板藍根、雪菊等。
4.可野生撫育藥材:甘草、麻黃、蒼術、赤芍、黃芩、柴胡、黨參、白蘚皮、苦參、郁李仁、沙棘、西河柳、香加皮、地榆、玉竹、黃精、威靈仙、白頭翁、旋覆花、蒲黃、蘆根、羅布麻、肉蓯蓉、鎖陽、紫草、阿魏、天山雪蓮、苦豆子、金蓮花、墓回頭、香青蘭、華北藍盆花、珠芽蓼、馬藺子、駱駝蓬等。
5.可仿野生栽培藥材:甘草、麻黃、防風、蒼術、赤芍、黃芪、黃芩、柴胡、遼藁本、苦參、知母、肉蓯蓉、鎖陽、桃仁、苦杏仁、郁李仁、大棗、白蘚皮、銀柴胡、紫草、阿魏、伊貝母、百合、款冬花、蒲公英、白頭翁、蒲黃、天山雪蓮、金蓮花、香青蘭、華北藍盆花等。
6.生產模式:林下宜采用林藥混作模式,草原宜采用藥草混生和藥草間作模式。
(四)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區林草中藥材生產區
1.區域自然環境: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烏鞘嶺,東到太行山,包括山西大部、陜西中北部、甘肅中東部、寧夏南部和青海東部,太行山、秦嶺、呂梁山、六盤山等山地的部分或全部處在其中。東部和南部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西部和北部屬于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土壤主要為黃綿土、褐土、壚土、黑壚土等類型,植被為暖溫帶闊葉林為主,人工林主要為水土保持林和經濟林。
2.主要藥材資源:
(1)《藥典》收載種類:甘草、黃芪(蒙古黃芪)、麻黃、銀柴胡、黨參、桔梗、黃芩、知母、當歸、大黃、半夏、玫瑰花、蒼術、苦參、地黃、射干、柴胡、遠志、款冬花、秦艽、紅芪、沙苑子、胡蘆巴、牛蒡子、連翹、山楂【山楂葉】、苦杏仁、酸棗仁、桃仁、枸杞子【地骨皮】、大棗、花椒、柏子仁、皂莢刺、沙棘、山豆根(蝙蝠葛)、香加皮、金銀花、黃精、玉竹、瓜子金、紫菀、白頭翁、威靈仙(棉團鐵線蓮)、地榆、仙鶴草、蒺藜、地膚子、天仙子、冬葵子、甘遂、京大戟、狼毒等。
(2)其他典籍記載種類:九節菖蒲、列當、毛葉小檗、百蕊草等。
3.可生態種植藥材:黨參、當歸、甘草、黃芪、黃芩、大黃、柴胡、遠志、半夏、知母、地黃、蒼術、苦參、秦艽、黃精、玉竹、山楂、玫瑰花、連翹、射干、款冬花、沙苑子、胡蘆巴、九節菖蒲等。
4.可野生撫育藥材:甘草、黃芩、知母、蒼術、麻黃、苦參、款冬花、連翹、苦杏仁、桃仁、酸棗仁、柏子仁、沙棘、白頭翁、威靈仙、山豆根、香加皮、甘遂、京大戟、狼毒、毛葉小檗等。
5.可仿野生栽培藥材:甘草、黃芪、黃芩、黃精、玉竹、柴胡、遠志、蒼術、赤芍、知母、半夏、苦參、麻黃、銀柴胡、款冬花、紅芪、射干、白頭翁、瓜子金、威靈仙、連翹、苦杏仁、桃仁、大棗、酸棗仁、玫瑰花、柏子仁、皂莢刺、花椒、九節菖蒲、百蕊草等。
6.生產模式:林下宜采用林藥混作模式。
(五)黃淮海地區林草中藥材生產區
1.區域自然環境:北起長城,南至桐柏山、大別山北麓,西倚太行山和豫西伏牛山,東瀕渤海和黃海。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土壤主要為棕壤、褐土,植被主要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
2.主要藥材資源:
(1)《藥典》收載種類:山藥、地黃、牛膝、丹參、柴胡、桔梗、白芍、牡丹皮、蒼術、白術、百合、白芷、紫菀、薏苡仁、板藍根【大青葉】、射干、玉竹、半夏、知母、黃芩、遠志、菊花、瓜蔞【天花粉】、北沙參、苦參、益母草【茺蔚子】、荊芥、紫花地丁、蒲公英、白附子、黃芪(膜莢黃芪)、黃精、薄荷、艾葉、蒲黃、半枝蓮、夏枯草、野菊花、金銀花、山楂【山楂葉】、山茱萸、辛夷、杜仲【杜仲葉】、槐花【米】、苦杏仁、桃仁、郁李仁、枸杞子、大棗、連翹、桑白皮【桑葉、桑枝、桑椹】、銀杏葉【白果】、木瓜、玫瑰花、酸棗仁、柏子仁、南五味子【滇雞血藤】、五加皮、皂莢刺【大皂莢、豬牙皂】、穿山龍、虎杖、南沙參、徐長卿、白頭翁、白薇、補骨脂、墨旱蓮、漏蘆、貓爪草、小薊、蒺藜、白茅根、蘆根、旋覆花、香附、蒼耳子、馬齒莧、蛇床子、萹蓄、茜草、升麻、茵陳、翻白草、薤白、香加皮、葛根、茯苓、豬苓、靈芝、天麻、菟絲子、千金子、冬凌草等。
(2)其他典籍記載種類:問荊、牛至、九節菖蒲、百蕊草等。
(3)引種栽培藥材:紅花【白平子】、西洋參等。
3.可生態種植藥材:丹參、柴胡、黃芩、桔梗、黃精、白芍、蒼術、知母、射干、玉竹、半夏、菊花、野菊花、瓜蔞、半枝蓮、夏枯草、金銀花、南五味子、山楂、山茱萸、牡丹皮、冬凌草、西洋參、茯苓、豬苓、靈芝、天麻等。
4.可野生撫育藥材:連翹、苦杏仁、桃仁、酸棗仁、柏子仁、南五味子、野菊花、黃精、玉竹、艾葉、款冬花、冬凌草、徐長卿、葛根、虎杖、紫花地丁、薤白、白頭翁、白薇、茜草、蘆根、蒲黃、香附、旋覆花、香加皮、漏蘆、牛至等。
5.可仿野生栽培藥材:丹參、柴胡、桔梗、黃芩、黃精、知母、玉竹、蒼術、瓜蔞、夏枯草、紫花地丁、蒲公英、款冬花、冬凌草、金銀花、山茱萸、苦杏仁、桃仁、郁李仁、大棗、酸棗仁、連翹、苦參、桑白皮、南五味子、辛夷、柏子仁、槐花、皂莢刺、穿山龍、野菊花、艾葉、射干、補骨脂、白薇、茜草、南沙參、薤白、徐長卿、墨旱蓮、西洋參、牛至、九節菖蒲等。
6.生產模式:人工林種植區域宜采用林藥間作模式。
(六)長江中下游地區林草中藥材生產區
1.區域自然環境:西起巫山、武陵山東麓,東到黃海、東海之濱,北接桐柏山、大別山南麓及黃淮海平原,南至武夷山和南嶺山脈北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土壤北部為黃棕壤,南部為黃壤和紅壤,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2.主要藥材資源:
(1)《藥典》收載種類:白術、白芷、白芍、白及、白前、前胡、延胡索、玄參、麥冬、郁金(溫郁金)、莪術、蓮子【蓮房、蓮子心、蓮須、荷葉、藕節】、芡實、瓜蔞【天花粉】、浙貝母、湖北貝母、山麥冬、薄荷、射干、半夏、澤瀉、何首烏、車前子【車前草】、絲瓜絡、夏天無、夏枯草、白花蛇舌草、明黨參、半枝蓮、魚腥草、益母草【茺蔚子】、腫節風、柴胡、菊花、野菊花、百合、艾葉、蒼術(茅蒼術)、鐵皮石斛、石斛(霍山石斛)、天麻、淫羊藿、重樓(七葉一枝花)、石菖蒲、天南星(異葉天南星)、玉竹、黃精(多花黃精)、杜仲【杜仲葉】、厚樸、黃柏、鉤藤、烏梅、梔子、枳殼、枳實、青皮、山茱萸、吳茱萸、桑白皮【桑枝、桑葉、桑椹、桑寄生】、銀杏葉【白果】、牡丹皮、金櫻子、女貞子、蔓荊子、覆盆子、木瓜、山銀花、雞血藤、葛根、木通、廣東紫珠、烏藥、合歡皮【合歡花】、百部、香薷、天冬、土茯苓、菝葜、太子參、南沙參、虎杖、防已、三棱、淡竹葉、香附、蒲黃、凌霄花、功勞木(闊葉十大功勞)、娑羅子(七葉樹、天師栗)、枸骨葉、木芙蓉葉、朱砂根、四季青、青風藤、海風藤、蓽澄茄(山雞椒)、連錢草、貓爪草、鹿銜草(鹿蹄草)、積雪草、綿萆薢、石吊蘭、石韋、海金沙、狗脊、五倍子、天然冰片(龍腦樟樹)、楓香脂、茯苓、豬苓、靈芝等。
(2)其他典籍記載種類:絞股藍、金線蓮、三葉青、青錢柳、白藥子、博落回、杜衡、水龍骨、石蒜、海桐皮、山胡椒、地膽草、鬧洋花、落新婦、香茶菜、貓人參、蛇根草、滴水珠、斑葉蘭、百兩金、陰地蕨、飛龍掌血、玉葉金花、紫金牛、南酸棗、紅豆杉(南方紅豆杉)、粗榧等。
(3)引種栽培藥材:西紅花等。
3.可生態種植藥材:百合、黃精、玄參、玉竹、延胡索、白芍、前胡、麥冬、浙貝母、薄荷、射干、夏枯草、半枝蓮、白花蛇舌草、魚腥草、腫節風、淫羊藿、天冬、瓜蔞、何首烏、太子參、明黨參、牡丹皮、木瓜、梔子、覆盆子、菊花、野菊花、鐵皮石斛、石斛、厚樸、鉤藤、烏梅、枳殼、枳實、山茱萸、吳茱萸、銀杏葉、雞血藤、木通、重樓、石菖蒲、茯苓、靈芝、天然冰片、西紅花、山銀花等。
4.可野生撫育藥材:葛根、虎杖、防已、烏藥、前胡、百部、白前、鉤藤、土茯苓、野菊花、艾葉、夏枯草、白花蛇舌草、腫節風、玉竹、黃精、淫羊藿、雞血藤、木通、淡竹葉、金櫻子、蔓荊子、覆盆子、枸骨葉、五倍子、木芙蓉葉、朱砂根、功勞木、廣東紫珠、石菖蒲、連錢草、夏天無、菝葜、貓爪草、鹿銜草(鹿蹄草)、積雪草、綿萆薢、四季青、青風藤、海風藤、蓽澄茄(山雞椒)、石韋、楓香脂、絞股藍、三葉青、白藥子、博落回、落新婦、香茶菜、貓人參、水龍骨、海桐皮、山胡椒、地膽草、蛇根草、滴水珠、百兩金、飛龍掌血、玉葉金花、紫金牛、粗榧等。
5.可仿野生栽培藥材:百部、白前、半夏、玉竹、黃精、木瓜、杜仲【杜仲葉】、厚樸、木通、何首烏、白及、前胡、瓜蔞、蒼術、天冬、土茯苓、射干、柴胡、夏枯草、腫節風、明黨參、艾葉、雞血藤、葛根、淫羊藿、鐵皮石斛、霍山石斛、烏藥、金線蓮、天麻、茯苓、靈芝、虎杖、防已、南沙參、山銀花、覆盆子、淡竹葉、魚腥草、白花蛇舌草、香薷、野菊花、蔓荊子、廣東紫珠、石菖蒲、天南星、鹿銜草、海金沙、狗脊、落新婦、香茶菜、貓人參、五倍子、天然冰片、絞股藍、三葉青、青錢柳、紅豆杉等。
6.生產模式:林下宜采用林藥混作模式,人工林種植區域宜 采用林藥間作模式。
(七)云貴川地區林草中藥材生產區
1.區域自然環境:由云貴高原、四川盆地和秦巴山區組成,北起秦嶺,南到滇桂、黔桂邊境山嶺,西起橫斷山,東到巫山、武陵山,東南至越城嶺,主要包括四川、重慶、貴州和云南大部及陜西秦嶺以南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及亞熱帶高原氣候,土壤為紅壤、黃壤和黃棕壤,植被主要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2.主要藥材資源:
(1)《藥典》收載種類:三七、重樓、天冬、半夏、干姜【生姜】、薏苡仁、何首烏、澤瀉、龍膽(堅龍膽)、川芎、麥冬、續斷、白芷、魚腥草、青蒿、川烏、附子、姜黃、郁金、玄參、大黃、當歸、黃連、黃精(滇黃精)、獨活、南沙參、燈盞花、天花粉、南板藍根、川牛膝、川木通、木通、草果、土茯苓、杜仲【杜仲葉】、厚樸、黃柏、秦皮、鉤藤、川楝子【苦楝皮】、枳殼、山茱萸、吳茱萸、烏梅、青皮、梔子、桑白皮、牡丹皮、雞血藤、大血藤、南五味子、細辛(華細辛)、紅花龍膽、淫羊藿、金蕎麥、山銀花、百部、石斛、白及、山慈菇、天麻、珠子參(羽葉三七)、竹節參、川貝母、金果欖、青葉膽(瀕危)、金鐵鎖(瀕危)、茯苓、靈芝、雷丸、淡竹葉、女貞子、山豆根、白茅根、白蘞、石菖蒲、通草、小通草、仙茅、拳參、小葉蓮(桃兒七)、密蒙花、常山、骨碎補、功勞木、巖白菜、谷精草、杠板歸、紅大戟、紫萁貫眾、狗脊、五倍子、艾片(艾納香)等。
(2)其他典籍記載種類:紅豆杉(云南紅豆杉)、絞股藍、紅毛七、太白米、祖師麻(黃瑞香)、窩兒七(中華山荷葉)、石仙桃、八角蓮(瀕危)、馬尾連(多葉唐松草)、草血竭、鐵棒錘、青羊參、昆明山海棠(根)、馬蹄香、通光藤、紫金龍、朱砂蓮、毛大丁草、巖陀、雪膽、巖陀(西南鬼燈檠)、吉祥草、頭花蓼、貓須草、巖黃連、黑骨藤、通關藤、馬比木、龍血竭等。
(3)引種栽培種類:紅花【白平子】、木香、太子參等。3.可生態種植藥材:川芎、麥冬、續斷、當歸、三七、重樓、黃精、黃連、茯苓、靈芝、附子、半夏、石斛、天麻、白芨、山慈菇、川貝母、燈盞花、厚樸、天冬、太子參、木香、何首烏、龍膽、魚腥草、玄參、大黃、枳殼、山茱萸、吳茱萸、梔子、雞血藤、淫羊藿、金蕎麥、珠子參、竹節參、金果欖、金鐵鎖、山豆根、石菖蒲、艾片、紅豆杉、絞股藍、山銀花等。
4.可野生撫育藥材:川貝母、巖白菜、淫羊藿、山豆根、金蕎麥、天冬、何首烏、續斷、黃精、獨活、天花粉、川木通、土茯苓、鉤藤、山銀花、雞血藤、大血藤、百部、金鐵鎖、金果欖、白茅根、白蘞、通草、小通草、仙茅、拳參、小葉蓮、密蒙花、常山、谷精草、骨碎補、紅大戟、紫萁貫眾、狗脊、五倍子、艾片、絞股藍、紅毛七、祖師麻、窩兒七、馬尾連、草血竭、鐵棒錘、青羊參、昆明山海棠、紫金龍、朱砂蓮、通關藤、馬比木、馬蹄香、八角蓮、巖陀、貓須草、毛大丁草等。
5.可仿野生栽培藥材:三七、重樓、石斛、白及、山慈菇、天麻、珠子參、竹節參、川貝母、金果欖、金鐵鎖、茯苓、天冬、百部、大黃、黃精、半夏、黃連、獨活、續斷、淫羊藿、金蕎麥、木通、川烏、川牛膝、何首烏、魚腥草、山豆根、南板藍根、山銀花、白茅根、川木通、南沙參、土茯苓、龍膽、紅花龍膽、白蘞、石菖蒲、通草、小通草、仙茅、拳參、太白米、小葉蓮、常山、骨碎補、青葉膽、功勞木、巖白菜、谷精草、紫萁貫眾、狗脊、杜仲【杜仲葉】、厚樸、黃柏、川楝子、鉤藤、吳茱萸、雞血藤、大血藤、五倍子、艾片、紅豆杉、絞股藍、石仙桃、八角蓮、鐵棒錘、昆明山海棠、毛大丁草、雪膽、吉祥草、頭花蓼、巖黃連、黑骨藤、貓須草等。
6.生產模式:林下宜采用林藥混作模式,人工林種植區域宜采用林藥間作模式。
(八)嶺南地區林草中藥材生產區
1.區域自然環境: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海南、臺灣等省區。屬于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土壤以磚紅壤、赤紅壤為主,其次有紅壤、黃壤、石灰土、磷質石灰土等,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雨林。
2.主要藥材資源:
(1)《藥典》收載種類:三七、莪術、郁金、何首烏、粉葛、石斛、肉桂【桂枝】、蘇木、檳榔【大腹皮】、荔枝核、龍眼肉、枇杷葉、烏梅、陳皮、沉香、九里香、巴戟天、高良姜、砂仁、益智仁、佛手、山豆根、防已、廣金錢草、化橘紅、羅漢果、余甘子、雞骨草、雞血藤、積雪草、布渣葉、兩面針、腫節風、八角茴香、黃藤、香櫞、狗脊、骨碎補、山銀花、鴉膽子、千年健、草果、木蝴蝶、訶子、使君子、木鱉子、草豆蔻、巴豆、雷丸、棕櫚、降香、丁公藤、榼藤子【過崗龍】、地楓皮、救必應(鐵冬青樹皮)、路路通【白膠香-樹脂】、兒茶(煎膏)等。
(2)其他典籍記載種類:五指毛桃、崗梅、三叉苦、溪黃草、枳椇子、畢茇、牛大力、裸花紫珠、金線蓮、黑老虎、千斤 拔、地菍、桃金娘、靈香草、黑草、地膽草、雞骨香、青天葵(毛唇芋蘭)、烏蘞莓、龍須藤、獨腳金、倒扣草、天香爐、大風子、金耳環、石楠藤、山芝麻(全株或根)、穿破石、飛天禽勞、寬筋藤(中華青牛膽)、蘿芙木、見血封喉、海南粗榧(枝、皮提取物)等。
(3)引種栽培種類:廣藿香、胡椒、穿心蓮、胖大海、肉豆蔻、豆蔻、檀香、蘇合香、馬錢子、丁香、蘆薈、番瀉葉、辣木、藤黃(樹脂)等。
3.可生態種植藥材:檳榔、龍眼肉、荔枝核、烏梅、陳皮、化橘紅、佛手、香櫞、沉香、降香、肉桂、八角茴香、三七、羅漢果、莪術、郁金、石斛、巴戟天、高良姜、砂仁、益智仁、九里香、山豆根、防已、廣金錢草、兩面針、草豆蔻、五指毛桃、崗梅、三叉苦、溪黃草、牛大力、金線蓮、廣藿香、胡椒、穿心蓮、豆蔻、辣木、 山銀花等。
4.可野生撫育藥材:骨碎補、粉葛、山豆根、防已、廣金錢草、雞骨草、雞血藤、積雪草、黃藤、千年健、丁公藤、榼藤子、地楓皮、救必應、路路通、兒茶、狗脊、溪黃草、牛大力、裸花紫珠、三叉苦、黑老虎、千斤拔、地菍、桃金娘、靈香草、黑草、地膽草、雞骨香、青天葵、烏蘞莓、龍須藤、獨腳金、倒扣草、天香爐、大風子、金耳環、石楠藤、山芝麻、穿破石、寬筋藤、猴耳環、飛天禽勞、海南粗榧等。
5.可仿野生栽培藥材:三七、石斛、巴戟天、何首烏、防已、山豆根、砂仁、益智仁、豆蔻、雞血藤、八角茴香、肉桂、沉香、蘇木、九里香、高良姜、廣金錢草、余甘子、雞骨草、積雪草、布渣葉、兩面針、腫節風、黃藤、狗脊、千年健、草果、木蝴蝶、訶子、使君子、木鱉子、草豆蔻、降香、鴉膽子、巴豆、丁公藤、榼藤子、地楓皮、救必應、路路通、兒茶、五指毛桃、崗梅、三叉苦、溪黃草、枳椇子、牛大力、裸花紫珠、黑老虎、千斤拔、地菍、桃金娘、靈香草、黑草、地膽草、雞骨香、青天葵、烏蘞莓、龍須藤、獨腳金、倒扣草、天香爐、大風子、金耳環、石楠藤、山芝麻、穿破石、寬筋藤、猴耳環、胖大海、肉豆蔻、檀香、蘇合香等。
6.生產模式:林下宜采用林藥混作模式,人工林種植區域宜采用林藥間作模式。
(九)青藏高原林草中藥材生產區
1.區域自然環境:北起昆侖山,南至喜馬拉雅山,西自喀喇昆侖山,東抵橫斷山脈,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中西部、四川西部和甘肅西南部等地區。屬高原山地氣候,土壤為黑氈土、毛氈土、巴嘎土、莎嘎土、高山漠土等類型,植被主要為青藏高原高寒植被。
2.主要藥材資源:
(1)《藥典》收載種類:冬蟲夏草、紅景天、胡黃連、羌活(羌活、寬葉羌活)、秦艽(秦艽、麻花秦艽)、甘松、大黃(唐古特大黃、藥用大黃)、靈芝、川貝母(川貝母、暗紫貝母、梭砂貝母、甘肅貝母)、桃仁、赤芍(川赤芍)、龍膽、黨參、巖白菜、珠子參、千里光、續斷、金鐵鎖、土木香、川木香、沙棘、大戟、獨一味(藏藥)、小葉蓮(藏藥)、余甘子(藏藥)、藏菖蒲(藏藥)、洪連(藏藥)、翼首草(藏藥)等。
(2)藏藥原料種類:綠絨蒿、手掌參、藏紫草、螃蟹甲、藏黨參、鐵棒錘、多刺綠絨蒿、馬尿泡、莪達夏、雪靈芝、藏錦雞兒、打箭菊、狹葉紅景天、藏茜草、烈香杜鵑、短穗兔耳草、矮紫堇、懸鉤木、藏馬兜鈴、波棱瓜子、傘;⒍、金腰草、唐古特烏頭、風毛菊、無莖芥、西藏棱子芹、喜馬拉雅紫茉莉等。
(3)其他典籍記載種類:藏茵陳(川西獐牙菜、普蘭獐牙菜)、蕨麻(鵝絨委陵菜)、雪蓮花(水母雪蓮花、綿頭雪蓮花)、紅毛五加皮(紅毛五加)、祖師麻、藏當歸(阿壩當歸)、山莨菪。
3.可生態種植藥材:羌活、秦艽、甘松、大黃、紅景天、胡黃連、川貝母、土木香、獨一味、小葉蓮、藏菖蒲、手掌參、山莨菪等。
4.可野生撫育藥材:大黃、秦艽、甘松、羌活、紅景天、胡黃連、川貝母、桃仁、土木香、川木香、沙棘、大戟、獨一味、小葉蓮、余甘子、藏菖蒲、洪連、翼首草、手掌參、綠絨蒿、藏紫草、螃蟹甲、藏黨參、鐵棒錘、甘青青蘭、烏奴龍膽、藏錦雞兒、打箭菊、狹葉紅景天、藏茜草、烈香杜鵑、懸鉤木、傘;⒍、金腰草、唐古特烏頭、風毛菊、西藏棱子芹、喜馬拉雅紫茉莉、蕨麻、紅毛五加皮、雪蓮花、祖師麻、山莨菪等。
5.可仿野生栽培藥材:羌活、秦艽、甘松、大黃、紅景天、川貝母、桃仁、胡黃連、土木香、獨一味、小葉蓮、余甘子、藏菖蒲、洪連、翼首草、手掌參、雪蓮花、鐵棒錘、蕨麻、紅毛五加皮、山莨菪等。
6.生產模式:林下宜采用林藥混作模式,人工林種植區域宜采用林藥間作模式,草原宜采用藥草混生和藥草間作模式。
第五章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林草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林草中藥材產業發展,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專項規劃、實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加強與衛生健康、農業農村、中醫藥、藥監等部門的溝通聯系,積極爭取建立工作機制,共同研究和推動解決林草中藥材產業發展中的問題。
二、完善政策機制
鼓勵各地建立持續穩定的多元投入機制,積極引導社會資本進山入林、投資林草中藥材產業。完善金融服務機制,鼓勵地方建立林草中藥材投融資項目儲備庫,助推銀企對接。在不破壞生態、森林植被和依法合規的前提下,可利用二級國家級公益林地和地方公益林地適度開展林下中藥材種植。鼓勵發展以生產藥材為主要目的的商品林,推動規;s化經營。在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國家林業產業示范園區建設中,優先支持林草中藥材基地、企業和園區。優先支持優質林草中藥材產品進入森林生態標志產品名錄。在重要林業節慶展會中,重點推介特色林草中藥材產品。
三、強化科技支撐
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及中醫藥重大科學問題,加強林草中藥材領域基礎研究和科研攻關,突破一批產業化前景良好的關鍵核心技術。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完善科研成果轉化機制。構建林草中藥材產業科技服務體系,建立專家咨詢機制。開展基層職業技能培訓,定向培養專業人才。鼓勵林草中藥材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牽頭組建產業創新聯盟。
四、優化管理服務
完善林草中藥材產業發展監管機制,探索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強化生產全過程質量安全控制。建立健全林草中藥材標準體系,加快推動標準化生產。完善產銷對接機制,充分利用線上線下等多種方式及各類新零售模式,拓寬林草中藥材產品銷售渠道。鼓勵各地搭建產業合作、招商引資、經貿洽談平臺,推動林草中藥材優勢產地、產品加工基地與中醫藥大健康企業直接對接。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的橋梁紐帶和行業自律作用,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產業規劃編制、標準制定、品牌建設等工作。運用各類媒體平臺,宣傳林草中藥材產業。
附表
常用中藥材年需求量分類統計表
年需求量 | 藥材種類 |
10萬噸以上 | 花椒、枸杞子、胡椒 |
5-10萬噸 | 艾葉、龍眼肉、蓮子、薏苡仁、八角茴香、甘草 |
1-5萬噸 | 黃芪、板藍根、肉桂、黨參、地黃、當歸、山藥、黃芩、三七、茯苓、山楂、虎杖、丹參、芡實、決明子、粉葛、桔梗、小茴 香、百合、苦杏仁、陳皮、火麻仁、金銀花、白芷、薄荷、草果、白術、白芍、川芎、瓜蔞(全、仁、皮)、廣藿香、何首烏、麥冬 |
5000-10000噸 | 天麻、夏枯草、大黃、野菊花、雞血藤、菊花、蒲公英、黃精、梔子、玉竹、柴胡、桑椹、玄參、桂枝、石斛、半夏、烏梅、牛膝、穿心蓮、澤瀉、山茱萸、厚樸、香附、連翹、人參、酸棗仁、牡丹皮、北沙參、五味子、紅花、太子參、延胡索、黃柏、益母草、蒼術、苦參、赤芍、高良姜、砂仁、杜仲、木香、西洋參 |
1000-5000噸 | 山銀花、靈芝、荊芥、枳殼、玫瑰花、僵蠶、覆盆子、金錢草、紅參、五倍子、菟絲子、防風、白花蛇舌草、車前子、郁金、獨活、黃連、肉蓯蓉、茵陳、天花粉、浙貝母、皺木瓜、水半夏、枇杷葉、遠志、土鱉蟲、續斷、牛蒡子、知母、巴戟天、龍膽、地榆、天冬、淫羊藿、雞內金、紫菀、地龍、款冬花、南沙參、半枝蓮、秦艽、重樓、羌活、秦皮、鱉甲、鉤藤、草河車、白及、枳實、平貝母、龜甲、射干、辛夷、豬苓、細辛、胖大海、全蝎、柏子仁 |
100-1000噸 | 吳茱萸、佛手、水蛭、地膚子、通草、蟬蛻、青貝、蜈蚣、松貝、川貝、冬蟲夏草 |
100噸以下 | 金錢白花蛇、西紅花 |